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热潮中,邢台学院科研工作传来重大喜讯。近日,由窦孟朔教授为负责人,苏献启教授、陈聚芳博士、范拥军副教授等为主要参加人,历经五年攻关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研究”(项目编号:12BKS042)这一重大基础理论创新课题,顺利通过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结项验收,鉴定为良好等级(结项证书号:20171503)。这标志着我校第一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胜利完成。
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民生问题,把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作为根本价值追求和崇高使命。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注重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新的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民生需求和改善更加突出。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课题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展了为期五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研究,进行了深入调查、文献研读、资料收集、咨询研讨、逻辑论证、反复修改等多环节多方面工作,对新中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实践与思想发展进行系统梳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的基本问题作出基本解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的科学体系进行初步建构,不仅在《科学社会主义》《人民论坛》等核心期刊先后发表16篇阶段性成果,更重要的是形成了60万字的民生理论专著,全面客观系统阐述论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的思想渊源、实践基础、形成发展、基本内容、基本观点、现实指向、发展创新等问题,逐级回答了特色民生理论的基本概念“是什么”、是“从哪里来的”、是“怎么来的”、是“怎样的科学体系”、其现实要求“是什么”即现阶段“怎么办”等五个问题,从而系统回答了当代中国“建设什么样民生、怎样建设民生”,同时进一步回答了“为谁发展、靠谁发展、怎样发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也为“中国特色民生学”创建初步奠定基础。
该项目在通过国家结项验收时得到了参与鉴定专家们的高度认可,认为该项研究成果,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旗帜鲜明,突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该成果的突出特色在于体系的全面性和内容丰富性,对特色民生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做了全面的梳理与总结,厘清民生发展背后的基本逻辑;该成果具有多维性、全方位、系统性的特点,达到了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阐明了党的民生建设的历史继承性与现实创新性,其内容观点都体现了项目成果作者的独立思考,具有理论建树和闪光点。评价这样系统研究特色民生理论的尚属少见,该成果为国内第一部全面系统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的有较高水平的学术专著,具有开拓性和奠基性地位,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并对提出“中国特色民生学”表示赞同,对深入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研究提出了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邢台学院长期高度重视民生理论与实践的研究。2007年邢台学院在全国较早成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在党的十七大后便组成课题组致力于民生理论研究,连续承担了民生研究的五项省社科基金项目和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陆续发表民生理论研究论文40余篇,并先后与河北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省民政厅共同建立“河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邢台学院研究基地”、“河北省当代中国民生与社会建设研究基地”、“河北省社会工作人才培训基地”;同时,该项研究有力推进了我校的学科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学专业被列为校级重点发展学科,并被河北省政府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社会学专业硕士点建设单位。
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研究”项目承担单位与课题组成员名单
项目承担单位:邢台学院
项目负责人:窦孟朔
主要参加人:苏献启、陈聚芳、范拥军、窦建爽、王玉芬、王志勇
杨慧芳、寇志霞、孙俊花、师廷旺、张 瑞、吴大旬
王 军、张岭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