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首页    |     基地概况    |     科研团队    |     成果集要    |     民生政策    |     观点荟萃    
 
    基地动态 
    基地概况 
    科研团队 
    图片新闻 
    民生新闻 
    成果集要 
    民生政策 
    观点荟萃 
    相关链接 
当前位置:首页>> 成果集要

 
论习近平的民生幸福观


发布时间:2017年11月30日

 

摘要: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围绕民生幸福作出十二个方面的论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要求,不仅对当代民生的范畴、内涵、规律及特征等有新认识,而且对民生建设的主体、动力、原则、路径等有新阐释,回答了在当代中国建设什么样民生、怎样建设民生等重大问题,构成了习近平民生幸福观的基本框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增添了新内容,指引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奔向全面小康和共同富裕的幸福生活。

 

关键词:民生幸福  改善民生  民生建设 

 

作者 窦孟朔,邢台学院教授、河北省当代中国民生与社会建设研究基地副主任;张瑞,中央党校党建部副教授(邢台 054001

   *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发展研究》(12BKS042)、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习近平民生思想研究》(HB15MK011)阶段性成果。此文摘刊于《科学社会主义》2015年第5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围绕民生幸福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许多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回答了在当代中国建设什么样民生、怎样建设民生等重大问题,我国民生建设指明了方向。其丰富内容和深刻思想,集中体现在十二个方面的论述中。

一、关于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论

在习近平讲话、谈话中,“美好生活”、“生活幸福”、“人民幸福”、“民生福祉”、“造福人民”、“幸福梦”、“好日子”等,这类词语出现频率很高。归结起来,就是人民生活幸福,即民生幸福。

什么是民生幸福?习近平起码告诉我们五点:一是指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中国梦。“中国梦是追求幸福的梦。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我们的方向就是让每个人获得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的机会,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1二是既要当代人生活得好,也要子孙后代生活得更好。“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在十八大后首次中外记者见面会上这样宣誓党的执政理念和民生目标。三是指全体人民生活幸福,而不是某部分人的生活幸福。要让“每个中国人”、“全体人民”、“全国各族人民”,“让13亿多人都过上好日子”3,“让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4。四是指“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5。五是“我们追求的是中国人民的福祉,也是各国人民共同的福祉”6,“努力把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建设成为共同的美好家园。”7展现了造福世界人民的博爱胸怀。

习近平关于民生幸福的论述,既明确了“民”的范畴——涵盖全国各族人民、全体人民,当代人与子孙后代,以百姓为体的每个中国人,及世界人民;也明确了“生”的内涵——包括衣食住行用等物质生活、“教业保医养”等社会生活、精神文明建设等精神文化生活、权利平等等政治生活和环境优美等自然生活,这是“民生建设大领域”8;还明确了人民幸福生活的目标——即共同富裕、公平正义。总之,民生幸福既是人民的期盼与追求,又是党的执政理念与价值目标,也是国家建设和世界发展的方向。这是习近平民生幸福观的核心。

二、关于以民为本、民生为本的论述

习近平早在2008年江西调研时就提出:“始终坚持民生为先、民生为重、民生为本”9。在2013年中央政治局常务会议上进一步提出:“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是党的执政理念,不断改善民生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从而确立了以民为本、民生为本的理念。

什么是以民为本、民生为本?如何做到以民为本、民生为本?习近平给予明确回答和新的内涵:“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要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为老百姓谋利益,带老百姓奔好日子”10;“我们党和政府做一切工作出发点、落脚点都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11。为此,“我们党的一切政策,都要围绕合民意、惠民生来制定和落实”12;“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真正让人民来评判我们的工作”13。进而指出,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最持久的力量”14。从源头上回答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15

三、关于依靠辛勤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论述

    习近平在首次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提出了“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是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的观点。接着,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造福人民的美好事业,也是需要我们为之付出智慧和力量的艰辛事业。在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作为新当选的国家主席明确提出:“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后来多次强调,“好日子是干出来的”16

依靠辛勤劳动创造幸福生活,是由劳动的地位、性质、价值所决定的。“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17,“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8总书记还特别引用“民生在勤,勤则不”的古训,说明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厦是靠一砖一瓦砌成的,人民的幸福是靠一点一滴创造得来的19。这一重要思想,正在变为全国人民艰苦创造、勤劳致富的实际行动。

四、关于民生是经济社会发展“指南针”的论述

习近平2013年在天津考察时就提出,要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2014年在新疆考察时又强调,必须紧紧围绕改善民生推动经济发展,发展要落实到改善民生上;进而提出“解决发展问题、改善民生仍是我们的第一要务”20。在吉林调研时,更是明确指出:“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民生是‘指南针’。要全面把握发展和民生相互牵动、互为条件的关系,通过持续发展强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通过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创造更多有效需求。”21并专门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来制定,必须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2这些就清楚告诉我们,民生是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抓发展必须惠民生,抓民生就是抓发展,民生与发展相依相融、相辅相成,从而“实现物的不断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23,为我国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端正了航向。

五、关于着力解决人民切身利益问题的论述

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就是与人民群众关系密切的事情。习近平多次强调,要积极回应人民呼声和期待,着力解决关系人民切身利益问题,不断让人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哪些事情是人民的切身利益呢?习近平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列举了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是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挑战24。明确指出,民生工作“要抓重点,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25。着重指出,“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26,“重点保障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27,“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这个基本保障”28,“牢记公共安全是最基本的民生的道理”29,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并且要求,着力保障民生建设资金投入,保障民生链正常运转30由此可见,人民切身利益问题反映的多是基本民生问题,着力解决好人民切身利益问题、保障基本民生,是党和政府的基本职责。

六、关于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论述

习近平在十八届一中全会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并强调“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31 。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精神文化生活在创造幸福生活中具有关键作用。改善民生缺少了精神文化生活,不仅是不全面的,而且不会得到真正幸福;同时离开了精神文化生活,物质生活也不能健康发展。为此习近平要求,精神文明建设要紧紧围绕促进人民福祉来进行,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32。而在文化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其核心价值观,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首先是满足其价值观需求。因此,要“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33,“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研究新时期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特点,发展先进文化,创新传统文化,扶持通俗文化,引导流行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有害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34 。强调要大力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35,“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36

七、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美好家园的论述

习近平十分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美好家园”37。什么是生态文明美好家园?按照总书记的解释,就是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就是“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38

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因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39;“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40,“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41;“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42;“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43。良好生态环境已成为衡量民生质量的重要标志和生活幸福的基本要素。

怎样建设生态文明?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44要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牢固树立生态红线观念,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抓好生态文明建设,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45。为此,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我国首个《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特别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作为基本方针,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把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作为基本动力,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把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作为工作方式,使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46

八、关于依法保障人民对幸福生活追求的论述

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指出:要依法保障全体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保障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证公民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努力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就告诉我们,法治是人民利益的根本保障,人民幸福生活的获得是通过法治保障公民权利来实现的。因此,“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关系我们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47,“必须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要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使法律及其实施充分体现人民意志。”48特别强调,“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是政法工作的根本目标”,“司法机关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49,“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50

九、关于着力推进农村民生建设的论述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5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52;“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53。习近平用简洁语言阐明了农民小康在全面小康中的重要地位和对农村民生建设的高度重视。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是由现阶段基本国情决定的。虽然新世纪以来人民生活水平又上了一个大台阶,但是农民生活水平仍然较低,城乡差距仍然较大。所以总书记强调,“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核心是要解决人的问题,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54多次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全面小康是不完整的。要求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向贫困宣战55,坚持精准扶贫,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提高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就业能力,坚决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56。为此,对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村改革等作出系列论述,指明了农村民生建设的方向。

十、关于民生引改革、改革促民生的论述

关于改善民生与改革开放的关系,习近平提出如下观点:一是“推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57“一切改革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人民,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58二是“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59即改革是由民生问题引起的,改善民生是改革开放的动因。三是“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不会有中国更加美好的未来。”60即改革开放是改善民生的必由之路。四是“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要求全面深化改革。”61为此,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如何处理改善民生与深化改革的关系?习近平同样给予明确回答:一是“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审视我们各方面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哪里有不符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哪里就需要改革”62。二是“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63,“从群众关注的焦点、百姓生活的难点中寻找改革切入点”,“务必使改革的思路、决策、措施都能更好满足群众诉求,做到改革为了群众、改革依靠群众、改革让群众受益”64。三是“以改革促发展、促转方式、促民生改善”65,“让人民对改革有更多获得感”66。四是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为人民幸福安康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67。表明了我党为民生幸福而改革创新的坚定立场、方向和决心。

十一、关于把握运用民生发展规律的论述

习近平关于民生发展规律的论述,不仅体现在对民生的认识上,而且体现在对民生工作的指导上。习近平相继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68;“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69;由此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永恒主题”70;强调“民生工作面广、量大、头绪多,一定要注重稳定性、连续性、累积性,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任接着一任做。”71从而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发展是以民生为主题的,民生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民生改善是一个长期、持续、渐进的发展过程,也是一项面广、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民生改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改善民生没有休止符民生建设永远在路上。由此决定了以唯物史观建立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把改善民生作为根本追求和永恒主题,始终为增进人民福祉而不懈奋斗。并基于对民生发展规律的把握和现阶段国情的变化,提出了“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当前民生工作思路,意在切实兜住困难群众的生存底线,突出保障基本民生,着力完善改善民生的制度体系,引导和促进全民共建美好家园、共享发展成果。

十二、关于党坚强有力是人民幸福安康保证的论述

习近平指出:要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坚强有力,党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国家就繁荣稳定,人民就幸福安康72。进一步强调,中国共产党执政,就是要带领人民把国家建设得更好,让人民生活得更好。要肩负起这个使命,就必须加强自身建设,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更好为人民服务。73由此形成了党坚强有力是人民幸福安康保证的思想。

党坚强有力是人民幸福安康的保证,是近现代中国历史所证明的。没有共产党坚强领导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没有人民小康生活;而且“人心向背、力量对比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关键,是最大的政治。”74“我们党之所以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能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75党坚强有力是人民幸福安康的保证,是党的执政理念和担负责任的必然要求。“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76 党要坚强有力,是党面临的新考验和人民的新期待,必须全面从严治党。特别着力于“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打击。人民群众最痛恨腐败现象,我们就必须坚定不移反对腐败”77,“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认真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各类问题,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78。这样,才能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才能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才能带领人民过上更有保障、更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以上习近平关于民生幸福的十二个方面论述,不仅对当代民生的范畴、内涵、规律及特征等有新认识,而且对民生建设的主体、动力、原则、路径等有新阐述,构成了习近平民生幸福观的基本框架,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增添了新内容,将指导着全体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奔向全面小康和共同富裕的幸福生活。


您是本站第    位访问者
 
地址:邢台学院  |     邮编:054001    |     电话:0319-3650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