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首页    |     基地概况    |     科研团队    |     成果集要    |     民生政策    |     观点荟萃    
 
    基地动态 
    基地概况 
    科研团队 
    图片新闻 
    民生新闻 
    成果集要 
    民生政策 
    观点荟萃 
    相关链接 
当前位置:首页>> 成果集要

 
扩大民生消费重在培育消费主体


发布时间:2016年04月20日

陈国才,安素霞

(邢台学院 ,河北邢台  054001

  要: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日益增加的情况下,把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是必要的。扩大消费具有极大的空间和潜力,也是民生改善的一个主要方面。扩大消费的目标是发展型、享受型消费,这就决定了消费的主体是中等收入群体。如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并树立科学的消费理念是扩大消费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民生消费;中等收入群体;消费主体

中图分类号:C9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658(2014)02-0005-03

 

 

近年来,我国一直实施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把培育国内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重中之重。但在消费需求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突出表现为消费率低,民生消费增长慢于GDP增长,对拉动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然不高。通过民生消费的扩大带动企业生产的扩大,从而促进投资的增长,是一种可持续的长效的发展方式。那么扩大民生消费的主体是谁?这个群体是不是足够大,怎样扩展?以及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消费理念?这些都会直接影响民生消费的有效扩大,影响经济结构的成功转型,最终影响民生事业的发展。

一、扩大民生消费依赖中等收入群体

我国有13多亿人口,市场巨大,实际的消费水平却不高,这决定了我国扩大消费具有极大的空间和潜力。我国许多居民的消费还停留在满足温饱阶段,发展型、享受型消费相对较少。扩大消费主要不是指温饱型消费,而是温饱之后的发展型、享受型消费,关注的是民生的改善和发展。这样的消费就要依靠中等收入群体。所以扩大民生消费的关键是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比例,以及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

第一,中等收入群体相对来说应该属于“有钱、有闲、有知识”的一类人群。尽管他们当中有些人或被工作所累疲惫不堪,或为房贷所累压力很大,或者为了其它的事情所苦恼。但是他们却有机会和意愿进行发展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一是因为他们大多有一份比较稳定的工作、比较高的收入,有经济能力进行比较高质量的消费,有意愿提升综合素质以应对社会竞争的压力。另外,他们也有比较高的知识修养,对于更高质量的消费有更多的需求和向往,能够比较快的接受新生事物并乐意进行新的尝试。这就决定了这个群体的消费会有持续放大的可能。统计显示,中等收入家庭的消费已经完全脱离了解决温饱的阶段,家庭开支的重点是文化娱乐、旅游、继续学习、保健以及保险等发展型和享受型

 

的消费,在比较家庭日常消费重要性的调查中,首选文化娱乐的占到56%,超过了占比53%的饮食,其次是购房、子女教育、保险、购车、社交应酬、服饰、医疗保健等。饮食更加讲究营养和风味,在外用餐支出明显增加;家电耐用品注重科技含量和服务质量,对知名品牌有较强的忠诚度;住宅方面,既要求有舒适独立的空间,又要求交通便利,对卫生、绿地、采光等都有较高的要求。所以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有极大的潜力和开拓的空间。

第二,高收入群体的消费可能已经逾越了发展型、享受型消费,也就是说这类人群的消费基本已经饱和,没有太多的发展空间。他们有可能发展的更多的是投资型消费或奢侈型消费。投资型消费是对投资的直接拉动,或者说就是投资,而不是终端消费。至于奢侈型消费也不是我们所提倡和追求的,并且也不可能形成消费的主流,不符合“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的要求。另外,高收入群体的比例也比较低,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研究”课题组所做的调查报告显示,上层阶层或者说高收入群体的比例只有4.2%,所以不可能对消费做出太大的贡献。

第三,目前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决定了他们只能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收入的一大部分花在了维持生存的问题上,甚至有些人的基本生活也难以保障,这样他们根本不敢奢望其它的消费,比如旅游、健身、美容、进一步的学习等。但是,目前我国居民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低收入群体,扩大消费的关键之一是要通过各种途径把这部分人的收入逐步提高,让他们进入中等收入群体的行列,从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力量。

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消费的途径及对策

目前我国的中等收入群体所占比例还比较低,并且这个群体还做不到“有闲”,在为许多事情所困扰。所以扩大中等收入人群的比例,改善该收入人群的生活状况成为不容懈怠的历史任务,是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我们能不能完成经济转型的关键所在。有研究认为我国处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转变的阶段,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政府、学界和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扩大中等收入阶层,也是解决“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一环。

首先,切实推进城镇化的发展,让更多的农民进入城镇,并融入到城镇生活中。因为人的生活从农村转向城市,通过劳动力资源的再配置和城市的集聚效应,生产力水平会大幅提高,相应的收入水平会随之提高,同时消费也会有很明显的扩大。目前我国农业的劳动生产力水平相对比较低,劳动效率也比较低,尽管政府一直关注农民的收入问题,但是目前农业的现状不可能大幅度提高农民的收入。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存在,实际上进一步降低了农村劳动力的生产效率,但是当剩余的劳动力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以后,经过资源的再配置,劳动效率提高了,收入水平会有明显的提高,这对于扩大消费会有比较直接的推动作用。随着人口的转移,居民在消费方面会形成一个持续扩大的递进过程。比如会有更多的公共品的需求,需要更多的人加入到服务行业中,从而也就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等。进入城镇的人口,会逐步转变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在提升自身的生活质量方面进行更多的消费。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也有可能出现很多问题,特别是目前我国常住人口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50%这样的关键时期,各种累积的矛盾会凸显,比如城市贫困问题、城市中的二元结构问题、失业问题等。这就更加需要我们关注城镇化进程中各阶层的利益分配问题。

第二,优化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居民收入中的比重。无论那个国家和地区,大多数人都要依靠工作收入来谋求生活,所以要提升居民消费能力,确立均衡共享模式,就要完善居民收入分配政策,实现从“国富”到“民富”的收入分配模式转变。长期以来,我国居民收入的增长幅度滞后于国民收入的增长,并且在居民收入当中,劳动收入占比是偏低的。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显得尤为重要,不仅提高了普通劳动者的收入,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进入中等收入群体,也缩小了与高收入群体的差距。同时也可以树立一种理念:只要通过合法、积极的努力工作,便可以得到社会的认可,得到体面有尊严的生活。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表明,近几年居民收入增长情况已有所改观,2013年居民收入增长为7%,与GDP的增长基本同步。

第三,积极支持和倡导创业,特别是创办小型私营企业。中低收入阶层没有雄厚的经济资源的支撑,也没有良好的社会资源做后盾,他们不容易进入行政事业单位以及公司高管层,也不可能创办大型的公司,所以中低收入阶层中有能力、有改变生活现状欲求的人可以通过创办小型企业获得相应的收入和社会地位。创业会带来创新,包括生产方式的创新、经营方式的创新以及消费方式的创新等。创业可以创造更多的财富,为创业者带来更高的收入,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带动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创业更可以创造出新的消费产品及服务,可以使消费提高层次和品质。这个群体虽然承受着创业的艰辛、风险,但是他们会有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用于发展或享受型的消费,比如可以自主选择继续学习或休闲旅游。创业会让创业者成为名副其实的中等收入者,更会带来持久、多维的消费。

创业不仅需要个人的激情、勇气和能力,也需要政策的支持,需要宽松、公平的创业环境,需要比较完善的市场机制。特别是自2008年以来,宏观经济环境存在诸多风险及前景不确定的情况下,小微企业的生存状况更加恶劣,创业者承受着前所未有的风险和压力。这时政府和社会的支持显得尤为重要,能够帮助创业者走出困境、走向成功,成为财富的创造者而跻身中上收入阶层。

第四,通过培训和再教育,提高劳动力的工作技能和知识素养。以前我们过度依赖廉价劳动力所形成的市场比较优势,虽然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其实是“盘剥”了廉价劳动力的劳动。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要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变,就要让越来越多的人成为职业工作者,而不仅仅是出卖自己劳动力、赚取基本的生活费用的工具。这符合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无论是农民,还是城市转岗、下岗或待岗人员都需要接受继续教育,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自己重新找到新的更好的职业职位。培训和接受再教育其实也是社会资源进一步配置的必要途径。国内外的研究都显示,学历提高一个层次,平均工资收入就会提高一个层次。知识和技能决定了人们自身具有的能力,也决定了他们所从事某种工作的各种可能性。虽然工作只有工种之别,没有高下之分,但是简单重复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本身就低于复杂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通过各种培训,可以间接地提高劳动者的收入,为他们进行更多的消费提供了前提。

另外,培训和再教育也可以改变人们既有的消费理念和消费习惯,使他们的消费趋于科学和现代。因为培训和再教育的过程无形之中培育了一种“人文精神”,这种精神引导着人们的消费行为。比如,他们可能会更加注重饮食结构的问题,注重衣着的得体,注重精神文化的消费等。

第五,要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比重。我国目前能够拥有财产性收入的人口比例还不高。据调查,普通老百姓从财产性收入中获益的相对比率非常小,从某种意义上说,财产性收入只是为有产者锦上添花,而不是给低收入者雪中送炭。这种情况会进一步加大贫富差距,所以政府有责任在这方面做更多切实的工作。要让居民拥有更多的财产性收入,首先是要让他们拥有财产。另外要健全资本市场,营造一个更加公开透明的投资市场环境,要让普通老百姓而不只是机构或专业人员能赚到钱。要完善各类资本要素市场,确保这些要素市场健康发展,使所有者获得长期可靠的回报。

第六,不断加强各种公共事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提高各种社会公共产品的水平和覆盖范围,包括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电交通等。为低收入者提供保障性住房,解决居民的基本生活保障,以解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让大家更敢花钱。目前很多人即便是有较高的收入,却不敢随便花,因为有顾虑、有担忧,怕将来的收入没有保障,担心在突发的病灾事件面前无所依托。所以要大力发展公共事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老百姓敢于使用当前的收入,从而支撑消费的持续增长。

三、引导消费者树立科学的民生消费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阶级阶层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并且还在发生深刻的变革。相应的消费理念也在发生转变,但是很多时候却显得滞后而不科学。这个时期的消费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于人口流动的增加,转型时期的中等收入阶层可能会延续传统的消费理念,也可能偏重炫耀性或补偿性消费,这就需要正确的理念加以指导。

第一,改变传统消费理念。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的消费理念,也就是“多储蓄少消费以备后患”的理念已经不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这种消费理念的形成,是基于生产力不发达,经济落后,个人生活无保障的现实条件。多灾多难的旧中国,不可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更没有多重的社会保障来消解人们对突发事件以及养老的担忧,必然形成多储蓄的消费理念。长期面临着贫困和不安定的生活,想着下一顿、想着晚年、想着儿女,无论如何也要存上一笔钱才无后顾之忧。存的越多心里越踏实,注定了储蓄消费理念的必然形成

时代不同了,现在居民的收入水平逐年提高,各种福利保障制度逐步健全,没有必要再过多的储蓄,而是需要把这些收入用到适当的地方,以使我们的生活品质及时得到提高。

第二,倡导绿色消费理念。倡导消费者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也就是说,在社会消费中,不仅要满足我们这一代人健康安全的消费需求,还要满足子孙后代安全健康的消费需求。这就需要我们倡导可持续的消费。

第三,倡导发展型消费、鼓励享受型消费,平抑奢侈型消费。发展高端消费,要充分利用交通的便捷,打破以往时空的限制,比如高铁、航空等。充分利用服务性消费:外出就餐、卫生保洁、休闲健身、旅游、教育培训等。这样可以在提高生活品质的同时腾出更多的时间发展自我,充实更新自己的知识存量。在利用这些高端消费和服务性消费的同时,也要对一些奢侈型消费给予限制,比如台湾地区对高档进口轿车的消费开征奢侈税等。

 

参考文献:

[1]安素霞,冯丽燕.扩大消费需出台财政金融配套政策[N].河北日报,2010-12-14.

[2]张雪林,安素霞.扩大社会中间层,构建和谐社会[J].邢台学院学报,20062:5-7.

[3]杨宜勇.如何稳定和扩大中等收入者群体[EB/OL] http://finance. people.com.cn/BIG5

/12318498.html 2010-08-02.

[4]统计局专家.2013年居民收入增长与GDP增长基本同步[EB/OL].http://finance.china.com.cn/news/special/jjsj2013-12/20140123/2146522.shtml.2014-01-23.


 


您是本站第    位访问者
 
地址:邢台学院  |     邮编:054001    |     电话:0319-3650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