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首页    |     基地概况    |     科研团队    |     成果集要    |     民生政策    |     观点荟萃    
 
    基地动态 
    基地概况 
    科研团队 
    图片新闻 
    民生新闻 
    成果集要 
    民生政策 
    观点荟萃 
    相关链接 
当前位置:首页>> 成果集要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民生就业收入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27日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民生就业收入问题研究

孙俊花  苏献启  窦孟朔

(邢台学院,河北 邢台 054001

        要:适应新时期民生需求的变化,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要改变。但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仅是产出质量的变化,还将对我国的就业机会、就业结构、职工技能以及人们的收入情况等产生复杂的影响。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因此,要通过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以解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就业问题,通过尊重劳动为核心调节收入分配来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差距悬殊问题。唯如此,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就业;收入分配

 

一、问题的提出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总量已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经济总量2010年达到58786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上升至全球第2位。尽管人均总量排名为99位,但2010年中国人均GDP也达到了4500美元,2012年人均总量排名上升为90位。根据世界银行2011年标准,中国已被列入“中上等收入国家”,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也随着物质财富的增加由温饱型向发展型和生存型转变,消费需求发生了变化。人们由注重数量为主转向注重质量为主。在这种情况下,以解决人们温饱为目标、强调速度与数量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已满足不了现阶段居民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适应新时期民生需求的变化,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要改变。由强调“质”的变化的质量型增长方式来取代强调“量”的变化的数量型增长方式,正如此,邓小平指出:“发展是硬道理

经济发展不同于经济增长的地方在于经济发展要求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还要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要坚持“以人为本”,而是否坚持“以人为本”则是判断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是否成功转变的最直接标准。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要素禀赋的角度主要是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普通劳动力的需求量会减少,资本的需求量会增加。但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导致劳动力素质偏低、缺乏一技之长。据统计,我国从事加工制造业的劳动力中,有80%以上的工人只具有初中学历,有40%劳动力具有高中学历,只有18%的劳动者具有大学学历。如何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是我们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不能忽视的。

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也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已是不争的事实。人社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所长刘学民指出:从社会阶层来看,据有关研究显示,中国收入最高的10%家庭与收入最低的10%家庭的人均收入相差65倍。从城乡收入差距来看,2011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仍高达3.131。从衡量一国贫富差距的国际标准基尼系数来看,我国收入分配差距也较大。自2000年开始越过0.4的警戒线,并逐年上升,尽管近几年有所下降,但 2012年仍达到0.474,远远超过了国际公认的基尼系数警戒线0.45,进入较不公平的国家行列。贫富差距悬殊与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相悖的。

 

参考文献:

1]景俊海.适应居民消费需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人民日报, 2011-04-28

2]郑新立.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扩大消费需求人民网, 2010-10-09 16:21:14 

3]中国统计年鉴2010-2012.中国统计出版社

4]《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2011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版民营经济蓝皮书

5十一五期间我国注册私营企业超过840万户——经济日报2011-1-19,苏琳

6]孙仁宏:调整收入分配关系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中国财政》2011,17

注:此文发表在《经济论坛》杂志2013年第12

 

就业是民生之本,让有工作能力的人民群众实现就业和再就业,既是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也是保证人们幸福和社会稳定的源泉,关系着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只有合理的分配人民的收入并让老百姓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才能带动人们工作的热情与积极性,才能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从而使经济更快更平衡的发展。为此,在转变经济发展发式中就业和收入问题必须要加以重视。

二、以扩大就业、创业为导向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一)中小企业是就业的主力军

2012年国家工商总局发布《党的十七大以来全国内资企业发展分析》的数据显示,20076月至20126月期间,注册资本(金)在1000 万元以下的中小企业成为增长主力,对企业总体数量增长贡献率达到89.1%。中小企业在国内总值、税收和进出口方面的比重分别占到全国的60%53%68%左右。同时,中小企业提供了约75%的城镇就业岗位,80%的国有企业下岗人员在中小企业实现了再就业。而且,我国66%的发明专利、82%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面对全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中小企业仍然表现出很强的抗逆性,对经济稳定增长的作用超过人们的预期,在抑制经济下滑、缓解经济下行压力;解决城乡就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活跃国内市场、扩大国内需求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保增长、保就业、保民生”的大局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小企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确实起到了的重要作用,尤其在在解决就业方面确实起到了大企业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利于城镇化进程中就业和人口的吸纳

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镇化率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刚超过50%,如按户籍人口计算仅35%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近80%的平均水平。 李克强总理指出:“从现代化发展规律看,今后一、二十年我国城镇化率将不断提高,每年将有相当数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及人口转移到城市。但城镇化不是简单的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扩张,更重要的是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由的重要转变。”因此,从就业看,现在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约800万人,需要再就业的人员500多万人;按照70%的城市化率来建设,就意味着农村将有45亿人口转移出来,如此庞大的人口是在未来1020年中不断转移出来。如果城镇化进程中的就业问题解决不好,民生问题也就受到影响。十八大报告指出: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绝大多数是地方性企业,在解决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就业方面具有大中型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利于兼顾不同层次人群就业需要,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伴随着改革开放、国企改制及城镇化建设,我国的劳动力供求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先是80年代的农民工进城、知识青年返城,继而90年代的国企下岗职工,再是近几年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这些人员普遍存在着年龄偏大、文化、技术水平低、综合素质不高的情况,就业难度偏大。目前,城市低收入群体出现了新变化,主要是新生代农民工、“蚁族”大学生和城市特困群体。新生代农民工是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后的农民工二代,据全国总工会的调查数据表明:16周岁以上的新生代农民工已超过1亿人,占农民工总数的60.9%,占全国职工总数近一半,已成为产业工人主力。但他们大多受教育程度不高、专业技术水平低下,多数在私营、个体单位工作;“蚁族”大学生尽管受过高等教育,但他们中的八成以上来自农村和县城,迫于就业压力和希望留在大城市,大多数从事一些广告营销、餐饮服务、保险推销等临时性服务;城市特困群体则是国企改革中的下岗工人、下乡返城人员和病残致贫人员。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说,目前我国城市贫困人口约占城市人口的8%以上。尽管他们享有国家低保,但不足以维持生存之外的需求。而中小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些特困群体的工作需求情况,民营经济成为他们就业最主要的去向。     

人是经济人也是社会人,他们不仅要追求物质生活的满足,也要追求精神方面的享受。人们通过参加劳动,在获取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自己融入社会,丰富自己的人际关系,在劳动中得到归属感和成就感,实现自身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如果经济资源中劳动这一要素得不到充分利用,不仅使社会损失了本来应该得到的产出量,影响其他资源优势的发挥,还给失业者本人及其家庭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带来痛苦,给社会带来不安定的因素。因此,就业既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迳,也是人民幸福的源泉和经济社会稳定的基础。

(四)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作为经济体系中的弱势群体,中小企业规模小而分散,不像大企业那样有能力保护自己,同时中小企业缺乏市场垄断能力,与大企业相比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尽管国有大型企业是国家的经济命脉,体现出国家实力,为国家税收创造了重大贡献。这是以个体和私营经济为主的中小企业所不能比的。但中小企业在促进就业和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方面有其优势,又是受到政府保护的国有企业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更需要政府引导,需要有宽松的、一视同仁的环境,包括制度的、政策的和舆论的。而现实却是政府的政策往往倾向于支持大企业,对中小企业实行政策歧视,并因此引起了经济失衡,加剧了收入分配不平等等社会经济问题。因此,政府要给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宽松环境政府的政策应该更多向中小企业倾斜,解决它们的实际困难,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

从发展的趋势和市场竞争的角度看,今后每个行业都可能是几家大企业瓜分市场,一大批中小企业依附这些大企业的产业链。因此,国家在培育一批大型企业的同时,还需要培育一个中小企业依附于大企业的产业链,更多的安排和解决就业问题。

就中小企业自身而言也要抓住机遇,迎接新的发展。首先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其次,加速淘汰落后产能,着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第三,注重人才培养和储备,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努力提升自身素质,从而根本扭转中小企业长期以来形成的外延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综上述,中小企业可以说是就业经济、富民经济,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要把中小企业当作实现充分就业的重要渠道,正确引导,使中小企业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三、以尊重劳动为核心调节收入分配

(一)按劳分配是人们获取收入的主要方式和收入分配公平的基础

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了按劳分配是我国分配的主要方式,这表明初次分配是基础性分配,决定收入分配的基本格局。初次分配的合理与否是导致收入差距是否存在的的主要原因。第一,初次分配是收入分配的基础环节,如果初次分配收入差距过大或分配不公,仅仅通过再分配措施是难以实现收入分配合理化的目标的,因为再分配是政府在生产过程之外的领域进行的分配,是对初次分配的修正和补充。再分配调节不仅取决于主观努力,更取决于作为调节工具和手段的财政体制、税收法律制度等的完善,再分配作用的有效发挥不是一日之功;第二,在再分配环节中,政府财政转移支付范围、力度有限,尽管政府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在不断扩大,但社会保障在国家财政中所占比重还是偏低,不足以保障低收入群体的需求;第三,就第三、第四次分配而言,他们只是新发展起来的补充形式,而且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等因素,起不到决定作用。因此,只有使初次分配尽量公平合理,才能夯实整个收入分配公平合理的基础,劳动者也才能在收入分配中获得合理的份额。

(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是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

据《瞭望新闻周刊》显示,从收入法核算的GDP看,在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占比从1995年的51.4%下降到2007年的39.7%。从国际比较看,在初次分配中我国劳动者占比明显低于发达国家,而企业盈余则明显高于发达国家。世界重要经济体的劳动者报酬在GDP中的份额近年一般介于50%到57%之间。以美国为例 ,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 (BEA)的相关数据测算,2006年、2007年美国雇员获得的薪酬总收入占当年美国GDP的比重分别为56.4%56.7%,比我国200739.7%的水平高1017个百分点。而这些国家的企业营业盈余介于20%~25%之间,比我国31.3%的水平低611个百分点。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工资占GDP的比例过低,劳动报酬分配所占比重过小,政府部门和企业部门比重逐步上升,收入分配出现向政府和企业倾斜的趋势。

初次分配是基础性分配,决定收入分配的基本格局。初次分配的不合理是导致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

(三)在初次分配环节引入政府调节,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份额

初次分配是在生产领域进行的,是劳动者依据其所拥有的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的分配。再分配是政府在生产过程之外的领域进行的分配,是对初次分配的修正和补充。因此,在初次分配领域就要引入政府调节,初次分配强调效率的同时,也要兼顾公平。

十八大报告提出“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要提高劳动报酬占GDP比重,应主要从企业的层面入手,这就需要政府对企业的劳动报酬分配加强指导和监管。

对国有企业来讲,政府需要监管企业搞好企业内部分配,建立薪酬分配激励约束机制,合理安排企业高管、中层、一般职员和一线工人的薪酬分配关系。让居民收入快于GDP增长,让劳动报酬与企业收入增长同步。“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了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应进一步提出量化目标要求,并分解列入年度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对民营企业而言,需要政府指导监管企业建立健全工会和职代会的职工组织,充分发挥工会和职代会在保障职工权益方面的作用,使得普通工人的劳动所得进一步提高。

通过提高劳动报酬占GDP比重来缩小收入差距,这一方面增加了广大劳动者的收入,体现了劳动的价值所在,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按劳分配是收入分配制度中的“中国特色”。

结论:经济发展是解决民生问题的物质保障,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在民生问题上,劳动者就业与收入分配是最关乎人民群众生活的部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经济增长、民生需求层次提高的必然结果,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市场和政府两只手共同作用。既需要从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等方面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内涵转变,也需要考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民生的现实诉求,要把涉及民生的就业问题、收入分配问题一并考虑在内。唯如此,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发展研究”,项

目编号12BKS042;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新时期民生建设路径研究”,项目编号HB11SH001


您是本站第    位访问者
 
地址:邢台学院  |     邮编:054001    |     电话:0319-3650558